各学院(部、处)、相关单位:
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工程教育改革、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决策部署,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加快推进我校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,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,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,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,经研究决定启动一批“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”(以下简称“教改项目”)的申报工作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指导思想
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,以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,聚焦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目标,深化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、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、新模式、新机制,培养大批高层次、创新型、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。
二、建设目标
通过实施一批高水平教改项目,力争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:
1.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。形成若干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产教融合、项目驱动、能力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。
2.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。建设一批体现工程前沿、强化实践能力、突出交叉融合的高质量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。
3.实践教学体系优化。构建系统化、进阶式、真情境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和运行机制。
4.导师队伍建设。探索校企“双导师制”、“导师组制”的有效运行机制,提升导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。
5.质量保障机制完善。建立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。
6.培养成效显著提升。 显著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、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。
三、申报范围与项目类型
本次申报项目分为“重点招标项目”、“重点项目” 两类。
(一)重点项目招标题目
1、卓越工程师研究生 “产教融合 + 项目驱动” 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
研究目标: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机制,构建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“课程学习-项目实践-岗位锻炼” 一体化培养模式,解决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问题,形成可推广的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。
主要研究内容:分析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需求,设计产教融合培养模块;开发基于项目驱动的核心课程体系;建立校企联合导师遴选、考核与激励机制;搭建研究生项目实践与就业衔接平台。
2、面向智能制造、能源装备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卓越工程师研究生课程群建设与教学创新
研究目标: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,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研究生课程群,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,提升研究生专业核心能力与行业适配度。
主要研究内容:梳理智能制造、能源装备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民用航空等领域核心技术方向,确定课程群建设框架;开发跨学科、实践性课程;探索案例教学、虚拟仿真教学、行业专家授课等教学模式;建立课程群质量评价标准与持续改进机制。
3、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评价体系构建
研究目标:突破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模式,建立涵盖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思维、团队协作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,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监测与精准提升。
主要研究内容:明确卓越工程师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(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、技术创新能力、项目管理能力等);设计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(如实践报告评审、项目成果答辩、行业专家评议等);开发评价信息管理平台,实现评价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;制定基于评价结果的培养方案优化策略。
(二)重点项目
本次教改项目主要围绕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任务展开,重点支持以下类型项目:
A类: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
聚焦特定工程领域或专业方向,系统设计产教深度融合、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(如定制化培养、项目制培养、工学交替等)。
探索本研贯通、硕博衔接等培养机制改革。
构建基于能力产出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。
B类: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
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,重构或优化专业课程体系,突出工程实践性、前沿性和交叉性。
开发建设核心专业课程(特别是专业实践类、项目设计类、前沿技术类课程)的教学内容、教材(讲义)、案例库、实验实训项目等。
探索基于项目/问题的学习(PBL)、案例教学、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改革。
C类: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建设项目
设计并实施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进阶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。
建设或升级高水平、开放共享的校内工程实践平台(如专业实验室、创新工坊、虚拟仿真中心)。
深化与头部企业、科研院所合作,共建高水平、实质性运行的联合培养基地、实践工作站,探索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(如企业真实项目导入、企业导师驻校指导等)。
D类:导师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项目
研究并实施提升校内导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的有效举措(如企业研修、联合攻关、导师培训等)。
探索企业导师的选聘、培训、激励与考核机制,构建高效协同的校企“双导师”或“导师组”运行模式。
建立校企导师交流合作平台。
E类: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项目
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。
建立常态化的培养过程监控、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。
探索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与评价机制。
四、申报条件
1.项目负责人。应为我校在岗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,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教学或工程实践经验,对工程教育改革有深入思考和热情。鼓励跨学科、跨学院联合申报,鼓励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项目联合负责人或核心成员。
2.项目团队。 团队结构合理,应包含相关学科教师、企业专家、研究生管理人员等,具备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和精力保障。
3.项目内容。项目目标明确,思路清晰,方案可行,预期成果具体、可衡量,具有创新性、示范性和推广价值,紧密契合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目标。
4.依托平台。项目应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相关平台或拟建设的平台开展,有明确的合作企业或实践基地支撑(C、D类项目尤其重要)。
五、申报程序
1.个人/团队申报。项目负责人填写《上海电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书》(附件1)。
2.单位推荐。申报人所在学院(部、处)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,对项目的必要性、可行性、团队能力等进行审核把关,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。
3.材料提交。 各学院(部、处)统一将审核通过的申报书(纸质版一式三份)及《申报项目汇总表》(附件2,纸质版一份加盖公章)报送至研究生处培养办公室(行政楼225),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(32151@sdju.edu.cn)。
4.评审立项。卓越工程师学院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(必要时进行答辩),评审结果公示通过后立项。
六、项目管理与经费支持
1.项目周期。一般为2年。
2.经费资助。学校将根据项目类型、建设内容、预期成效等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。经费使用须严格遵守学校财务规定,主要用于调研差旅、资料费、会议费、材料费、设备购置(需符合规定)、企业导师劳务费、成果出版等。
3.过程管理。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。项目负责人需按时提交中期进展报告。卓越工程师学院将组织检查,对进展缓慢或未按计划执行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或终止项目。
4.结题验收。项目完成后,项目负责人需提交结题报告和相关成果材料。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验收。验收重点考察项目目标的达成度、成果的实践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。
5.成果应用与推广。项目形成的优秀成果(如培养方案、课程资源、实践平台模式、管理制度等)将优先在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广应用,并作为相关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。
七、申报时间
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日期:2025年9月22日(星期一)下午16:00前,逾期不予受理。
八、联系方式
联系人:黄老师
地址:研究生处培养办公室(临港校区行政楼225)
研究生处(卓越工程师学院)
2025年8月27日